著名诗人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写道:“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诗人虽说不带走一片云彩,但他带走了所有植入其灵魂深处的东西。光阴荏苒,三年转瞬即逝,2020届毕业生会带走什么?在这特殊的毕业季里,我们要让他们带走什么?
因为疫情,2020届毕业生迎来了这个最特殊的毕业季。为了不让毕业班学子留下遗憾,学校特意举办“青春・理想・未来”毕业季专题系列活动,让美好与感动永远留在他们心中。作为压轴大戏,6月28日下午,学校党委书记罗海鸥同广东省文史馆文学院院长、学校湾区文化研究院院长徐南铁,中山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李萍,著名诗人黄礼孩等文化名家,在副校长王宜奋、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各学院党团组织负责人、毕业年级辅导员等陪同下,带领20多名毕业生代表逛校园,悦赏美不胜收的校园文化景观,品读跃然其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悟其中蕴含的文化的“根”、教育的“本”和技术的“魂”,叮嘱学生除了带走文凭学历外,还要带走终身受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中山精神、大学精神和工匠精神。罗书记勉励莘莘学子志存高远、涵养心性、修身明志、坚定信心,努力成为具有家国情怀、文化认同和时代精神的一代新人,让生命的活力在生活所赋予的广阔空间有卓越的表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罗书记引领师生首先来到“大学之道”景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罗书记诵读起了石上镌刻的《大学》开篇之言,随后解释道,这是对中国高等教育总规律的概括,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根本。明明德是本体,新民是功用,止于至善是使命,也就是要立德树人,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大学》开明宗义地指明了教育的“本”。“要办中国‘的’大学,而不是‘在’中国的大学。”罗书记深情回望了恩师涂又光先生为人、为事、为学和从教的风范,认为真正的师者“做人有真人格、为学有真创新、做事有真本领、从教有真影响”,要把教育看成是“一个灵魂对另外一个灵魂的唤醒”。
罗海鸥书记谈“大学之道”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罗书记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阐释营建国学园的目的,让师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和高深智慧,知晓“我们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罗书记带领同学们领略了老子、孔子、董仲舒、朱熹、蔡元培等至圣先贤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宏大气象,认为几千年来那些进入心魂、融入血脉的中华元典精神就是我们文化的“根”。他与大家一起讨论“有教无类”“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源也”教育思想,“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深层内涵。他说道,我们学校“开放、全纳、终身、灵活、便捷”的办学理念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为促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促进教育机会公平和公民素质的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 罗书记俯身触摸地上小草,激励同学们“即使是风中的小草,也要绿化大地,立志摇醒天空”。“从侧面看极像一位儒雅的智者,与‘问道’的意境很是契合。”罗书记饶有兴致地描述了雕塑大家吴为山题写的“问道”景石,与同学们开展关于“道”的追问与对话,他结合校园另一景观中李培根院士题写的“人文识技,君子不器”,对蔡元培“技进乎道”作出自己理解,认为“技进乎道”,就是要把握技术的“魂”,就是要提升精神境界,厚植工匠文化,遵循天地人和规律,以人文精神引领技术进步和产品生产。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罗书记指着溯源广场具象鲤鱼头的景石说道,这是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的张载名言,其言简意宏,展现了中国文人的精神风骨与使命担当,影响深远。“圣人之‘绝学’就是在‘知识’基础上的人生境界与使命担当,需要毕生修养和提升完善。” 罗书记解释说,溯源广场依西高东低、蜿蜒而下的天然地形而建,景观石排布设计意象巍峨的昆仑山、流淌千万年的黄河长江,隐喻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一路演变发展出位于下方国学园所展现的恢宏画卷。在著名书画艺术家都本基题写的“都挺好”景石前,罗书记和师生们一起合影留念,寄望同学们争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拥有丰富多彩的人生,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挺好。
罗海鸥书记品读校园文化景观
罗海鸥书记与毕业生合影
“敢为天下先”
新食堂前的犇犇广场,镌刻在犹如负重爬行的“乌龟”上的是百岁老人、中国高等教育学奠基人潘懋元先生题写的 “敢为天下先”,将同学们带入深深的思考之中。罗书记勉励同学们,人生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即使负重前行,仍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志气、勇气和毅力。顺着罗书记所指,石龟正对面的似牛非牛,既像麒麟,又像脚踩绣球舞狮的“犇犇”景石,令同学们啧啧称奇。罗书记风趣地说,这是可以和华尔街铜牛、深圳拓荒牛相媲美的广东开大(广东理工)比牛还要牛的“犇犇”,期望同学们像“犇犇”一样,具有冲天的志向和干劲,求得真学问,练就真本领,将来充满“牛气”。为“犇犇广场”挥毫题字的徐南铁院长给同学们解读了他对“犇”字涵义的理解,激励同学们时刻保持昂扬的斗志,脚踏实地、锐意进取、勇攀高峰,无悔于自己的青春,无愧于这个时代。
“非学问无以建设”
来到中山园,首先映入眼帘的“天下为公”,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博大的家国情怀。罗书记说,中山园是学校立足伟人故里,充分挖掘利用中山历史文化资源而营造的,园区景观石上的经典名句及其题写几乎都出自中山籍名人大家,以“中山”命名,是为了纪念孙中山,继承和发扬孙中山精神。罗书记具体介绍了该园自然与人工有机交融,文化景观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的奇思妙想和营造故事。中山园背景是学校建筑体量最大最高的图书馆,其外在装饰像是作为西方文明象征的雅典帕特农神殿,其前面是当年建校挖山基建遗留下来而形成的山石,既是东方醒狮,又像东方智者,隐喻东方文明。新置巨石营造的“天下为公”右下方是镌刻有孙中山先生名言“非学问无以建设”的景石,两者相互呼应、交相辉映。孙中山先生指出,无论革命还是建设,都需要高深学问,罗书记要求同学们继承和发扬中山精神,“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然后,李萍教授应邀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并与徐南铁院长一起朗诵他创作的诗歌《我希望是个孩子》,寄语同学们珍惜韶华、不负青春,勇立时代潮头,敲响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最强音。著名诗人黄礼孩也被富有诗意的活动所感染,发表感言,他希望同学们坚守大学精神,带走烙入心底的青春精神和诗意,追求纯洁、高尚和卓越的品质,走好未来的人生之路。
“立德树人”
在游赏的最后一站,罗书记带着师生来到了置于学校山坡制高点的“立德树人”景石跟前,其具象既似老子孔子头像,又形似“超强大脑”,重达50多吨。九十岁的教育大家顾明远题写的“立德树人”,端庄优雅且厚重。“立德树人,是学校的立身之本。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罗书记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有力地说道。站在山坡上,迎着落日余晖,环视校园,师生们都深深感受到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厚重使命感和责任感……
两个多小时的信步漫谈,罗书记饱含深情,论文化、话典故、品书法、讲文字,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信手拈来,赢得了师生阵阵掌声。同学们跟随罗书记和众文化艺术名家的步伐,观其景、品其文、悟其蕴、明其道,不时凝神深思,不时交流探讨,不时会意点头,上了一堂理解和认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学精神的文化大课,一堂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毕业大课,一堂触动心魂又终身难忘的思想大课。
王宜奋副校长、文化名家寄语学子
师生分享游赏体会
王宜奋副校长以周恩来总理的诗歌《大江歌罢掉头东》与同学们共勉。“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在让人感官愉悦的同时,为校内师生提供娱乐、交流、休闲的场所。”工程技术学院团总支书记李小花老师说,“校园、景观、文化在无限交织渗透中融成了熠熠生辉的校园名片。”
文化传播与设计学院辅导员张同生老师认为:“文化景观让校园每一个角落都各具特色,较好满足了师生需求,给了学生一个世界,给了老师一片天空。”
会计专业学生李碧琪说:“感谢学校在我们最美好的年华带给我们最灿烂的回忆!”国贸专业学生汪浔慧说:“今天很荣幸能够跟罗书记一起重温校园,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文化的‘根’、教育的‘本’和技术的‘魂’。”“自从有了这些景观石后,校园的文化气息更加浓厚了,我要把校园的美景都拍下来,珍藏在记忆当中。” 物流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朱泽琨表示。
在学校“三年一大变”目标指引下,校党委书记罗海鸥亲自谋划,亲自推动中山校园的绿化和文化景观建设,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师法自然、深思细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景观建设,营造了以国学园、中山园、犇犇广场为核心的系列校园文化景观,校园环境近三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化品位大幅度提升,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等进行专门了报道,众多著名专家学者给予了高度赞赏。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理工’的云彩”,特殊毕业季的2020届毕业生们,虽然作别的是云彩,但带在心上的是自然与人文相辉映,是天光与云影共徘徊,是文化的“根”、教育的“本”、技术的“魂”。母校这一份沉甸甸的珍贵“礼物”,将永远伴随着学子们的脚步前行。
活动现场